首 页 别姓动态 别姓探源 别姓分布 别姓名人 别姓文化 别姓作品 网络圣地 捐助基金 通 讯 录 取名技巧 娱乐游戏  
 
用户名:
密 码:
 
 
 
 
别姓探源
关于明代别氏墓碑
怀念别家小学
别家屯村史
别姓起源发祥地再考
沔阳别姓起源之妙祖…
庐山秀峰龙潭摩崖元…
从沔阳别姓洪湖宗谱…
关于沔阳别姓洪湖分…
别姓起源追溯——齐…
 
 您现在的位置:-->[别姓探源]-->查看文章[别姓起源考之9:附件一:宋.郑谯《通志.氏族略》考周代氏命名…]
别姓起源考之9:附件一:宋.郑谯《通志.氏族略》考周代氏命名规律
文章作者:别道林 文章来源:湖北武汉 发布时间:2008/8/28 14:54:18
附件一:宋.郑谯《通志.氏族略》考周代氏命名规律

周代同姓姬国以国命名为“氏”
1、鲁国:
周武王封其四弟周公姬旦于鲁,周公留在王室为相,周成王继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(今山东省西部,建都于曲阜。),亡于楚。出自姬姓,后裔为鲁氏。鲁公伯禽为鲁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
2、晋国:
周成王封唐叔姬虞于唐,其子为晋侯,姬燮继位后迁于晋水,改国号为晋(山西省,建都于降城。),亡于韩、赵、魏“三国分晋”。后裔以晋为氏。唐虞为晋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
3、卫国:周成王封康叔姬封于卫(今河南省南部、河南省北部,建都于濮阳。),亡于秦。后裔以卫为氏(姓),康叔封为卫氏(姓)开氏始祖。
4、蔡国:
周武王封存其五弟蔡叔姬度于蔡,后蔡叔、管叔与武庚作乱,被放逐。周武王改封蔡叔之子蔡仲姬胡于蔡(今河南省东部,都于蔡。),亡于楚。后裔为蔡氏,蔡叔度为蔡氏(姓)开氏始祖。
5、曹国:
周武王封其六弟曹叔姬振铎于曹(今山东省南部,建都于荷泽。),亡于宋。后裔为曹氏,曹叔振铎为曹氏(姓)开氏始祖。
6、滕国:
周武王的十四弟错叔姬绣封于滕(山东省滕县),亡于齐。后裔为滕氏,有的避难逃改为腾氏。错叔绣为滕氏与腾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
7、燕国:
周武王封召公姬百于北燕(河北省北部,建都于北京。),亡于秦。其后裔为燕氏(姓)。
8、郑国:
周宣王封其弟桓公姬友于郑(今河南省中部,建都于新郑。),亡于韩。其后裔为郑氏(姓)。
周太长子姬太伯,次子姬仲雍建立吴国。姬太伯三世孙吴周章被封于诸侯,国号改吴。亡于越。其后裔为吴氏。太伯、仲雍为吴氏(姓)开氏始祖。
9、魏国:
周武王的第十五弟毕公姬高封于毕国,其后裔文侯姬斯与赵、韩两国一起三分晋国,建立魏国。周威烈王承认魏为诸侯国。亡于秦。毕国后裔以毕为氏;魏国后裔以魏为氏;毕公高之子姬万有一支封于冯,以封邑冯为氏,毕公高为毕氏(姓)、魏氏(姓)、冯氏三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10、韩国:
周成王封其弟(名已失传)于韩国,西周间为晋国所亡。其后裔为韩氏。又为讹音何氏(姓)。
11、虢国:
周文王之弟封于虢国(东虢,今河南省荥阳;西虢,陕西省宝鸡;北虢,今河南省陕县。)东虢,亡于郑国。西虢,亡于秦国。北虢,亡于晋国。后裔为虢氏,其后音讹转为郭氏(姓)。
12、管国:
周武王封其三弟管叔姬鲜于管(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),亡于郑国。后裔以管为氏,管叔鲜为管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 13、焦国:
周武王封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于焦(今河南省陕县焦城),亡于晋国。后裔为焦氏(姓)。
14、滑国:
国都于滑,后又是迁都于费,又称费滑,亡于秦国,旋为晋有。后裔为滑氏(姓)。
15、霍国:
周武王之八弟霍叔姬处封于霍,亡于晋国。其后裔为霍氏。霍叔处为霍氏(姓)开氏始祖。
16、聃国:
周武王封存其第十弟季载于聃(今河南省新郑),亡于楚。其后裔以聃为氏,聃氏又称作沈氏。聃叔季载为聃氏、沈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
17、郜国:
周武王的第十一子封于郜(今山东省武县郜城)。其后裔为郜氏,后因避难改为浩氏。
18、雍国:
周武王之第十三弟雍伯封于雍(河南省修武县雍城),亡于晋国。其后裔为雍氏。雍伯为雍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19、毕国:
周武王之第十王弟毕公姬高封于毕(陕西省咸阳),亡于秦国。其后裔以毕为氏。毕公高为毕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20、酆国:
周文王之十六子封于酆(今年内陕西省雩县),为酆侯,其后裔为酆氏(姓)。
21、郇国:
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封于郇(今山西省临城),为郇侯,亡于晋国,其后裔为郇氏的开氏始祖,为郇氏(姓)。
22、成国:
周文王的第五子成叔姬开封于成,或者周武王姬发封第十弟季载于此。其后裔有的去掉“邑”旁以成为氏,成叔姬为成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23、盛国:周代的同姓国,亡于齐,其后裔以盛为氏(姓)。
24、邗国或者于国:
周武王的第三子封于邗(河南省泌阳县邗镇),为邗叔。邗亡于晋,其后裔以邗为氏,去掉“邑”旁,改为于氏。邗叔为于氏(姓)与邗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25、应国: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,其名已失传,封于应(河南省鲁山县应城),另一说,说周武王的弟封于应,亡于楚,其后裔为应氏。周武王的第四子为应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26、凡国:
周公旦的二儿子封于凡国(河南省辉县凡城),为凡伯,其后裔为凡氏,其为,凡氏(姓)开氏始祖。
27、蒋国:
周公姬旦之子伯龄封于蒋(河南省固始县),亡于楚。其后裔以为蒋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28、刑国:
周公姬旦的第四子,其名已失传,封于刑(今河北省刑台),亡于卫国,其后裔以刑为氏。周公第四子为刑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29、茅国:周公旦之子茅叔封于茅(山东省金乡县茅乡),后被鲁、莒二国瓜分。其后裔以茅为氏,茅叔为茅氏(姓)的开氏始祖。
30、胙国:
周公旦之子封于胙(河南省滑县延津一带),为胙叔,亡于卫国。其后裔为胙氏,有的避难改为作氏,胙侯系胙氏(姓)与作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
31贾国:
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(山东省临汾县贾乡),后亡于晋国。其后裔为贾氏,遂为贾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 32、芮国:
周武王封卿士姬良夫于芮(陕西省朝邑县故芮城),周成王时芮伯为司徒,公元前640年亡于秦国。其后裔以芮为氏,芮伯是芮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
33、随国:
随国(湖北省随县)是周同姓诸侯国,后为楚附庸国,亡于楚国。其后裔为随氏(姓)。
34、巴国:
周代为巴国(四川重庆),开始被封的国君为子爵,亡于秦国。其后裔以巴为氏(姓)。
35、遂国:
周武王封舜的后裔于遂(山东省宁阳、肥城一带),亡于齐国。其后裔以遂为氏(姓)。
36、顿国:
周同姓诸侯国,后为陈国所迫迁于项城,亡于楚国。其后裔以顿为氏(姓)。
37、道国:
道国(河南省确山县)是周代同姓之国,亡于楚国。其后裔以道为氏(姓)。
38、豳国:
在陕西省彬县一带。周太王古公嬗父曾居于豳,因以为氏(姓)。
39、耿国:
耿国(山西省河津县耿乡城)姬姓,商时的侯国,亡于晋国,其后裔以耿为氏(姓)。
40、岑国:
周文王的异母弟姬耀之子渠封于岑(陕西省韩城),其后裔以岑为氏(姓)。
41、彤国:
周成王封夏禹后代于彤(今陕西省华县),其后裔以彤为氏有的以避难改为肜氏(姓)。
42、陈国:
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(今河南省淮阳县,)妫满为陈氏(姓)开氏始祖。

以上42国路诸侯的封国国名为氏,就42个氏了。不唯如此,有的因读音关系又音转成为一国两氏,如虢与郭,韩与何。有的因避难,也分为二氏,如胙与作,巴与杷,郜与浩,彤与肜,胡与妫,仅这些个以国名为氏就有50多个氏了。

异姓封国为氏
异姓封国为氏者得氏者更多。周王室之所以实行异姓封国,是为了笼络异姓的功臣,这是周天子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一种手段。郑谯在《通志.氏族略》中有一个统计,竞达56国,诸如:齐国、楚国、宋国、荆国、陈国、赵国、田国、许国、莒国、邾国、朱国、娄国、儿国、杞国、越国、息国、邓国、梁国、薛国、萧国、沈国、曾国、云国、禹国、宿国、罗国、夔国、淳于(州公)国、夷国、谷国、舒国、舒蓼国、舒鲍国、须句(须)国、郯国、黎(犁)国、申国、章国、向国、葛国、诸葛国、蓼国、黄国、权国、江国、颛臾国、郐国、英国、六辛国、谢国、射国、福阳国、封国、吕国、仇吾国、祝国。
此外,周天子为彰其天子洪德,为安抚夏、商王朝后裔人心,也预封国,诸如封虞舜的后裔妫满于陈(今河南省淮阳县),为陈国的开国始君,遂为陈氏的开氏(姓)始祖,封夏王朝的后裔东楼公于杞(今河南省杞县),为杞国国君,遂为杞氏(姓)的开氏始祖;商王朝的纣王的庶兄启子封于宋(河南省商丘),为宋国的开国始君,遂为宋氏的开氏(姓)始祖。
周朝以国命氏,这是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。这些封国既然有“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”五等爵位之别,众多的得封者,都是周王室外的权势门弟,或者说是周天子的功臣。遂之,小国小帮百国如林。

周代如此封国命氏,氏的发展够多了。这时候,夏商之前的“氏族部落”的“氏”,这些“龙的子孙”,他们仍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,并未与因西周不同内容的“氏”不呼为“氏”,同在周天下的土地上,此类小国依然存在,不少也以国名为“氏”。这样的“小国”,其实,都是一些并不大的部落。诸如:

程国、崇国、扈国、房国、杜国、箕国、密须国、寒国、过国、庸国、邺国、铸国、戈国、邳国、观国、褒国、缗国、岐国、仍国、奄国、双国、武罗国、吾国、昆国、昆吾国、癸北国、梅国、雷国、元国、冥国、斟国、崩国、用国、挚国、允国、灌国、廖国、郅国、习国、西陵国、安陵国、甲父国、有穷国、有扈国、西王国、孤国、封父国、终利国、夙沙国、秣国、末国、柏成国、顾国、阮国、其(恭)国、龚国、洪国、苑(宛)国、逢国、彭国、韦国等64个小国。

“五等之封”产生“五等之侯”即国侯、邑侯、关侯、乡侯与亭侯。周制规定1250户为一乡,一乡辖10亭,一亭辖10里。由此,又产生了以邑、关、乡、亭地名的众多新氏。

郑谯在《通志.氏族略》中说:“封土之制,降国而为邑,降邑而为关内邑,降关内邑而为乡,降乡而为亭,”从国到亭分为五等。周王天子周围为王畿,畿内也称关内,封的是王亲贵族。这是指在函谷关或潼关以西。关内所封的邑称为关内邑,这些关内邑以邑命氏的就有祭氏、尹氏、毛氏、苏氏、樊氏、寻氏、单氏、甘氏、缑氏、荣氏、郗氏、巩氏、汜氏、谢丘氏、营氏、刘氏、原氏、召(邵)氏、共有10氏。

郑谯在《通志.氏族略》中统计,周代其它诸侯国以邑为氏的诸如:
鲁国邑:臧氏、费氏、郎氏、柳氏、邹氏、匡氏、瑕氏、邱氏共有14氏。
晋国邑:栾氏、步氏、范氏、杨氏、解氏、邬氏、遄氏、曲氏、苗氏、温氏、智氏、祁氏、羊氏、邯郸氏、令狐氏等37氏。
卫国邑:元氏、常氏、聂氏、戚氏、商邱氏等13氏。
郑国邑:冯氏、京氏2氏。
齐国邑:崔氏、卢氏、鲍氏、来氏、即墨氏、棠氏、檀氏、晏氏、梁邱氏等23氏。
楚国邑:屈氏、钟氏、白氏、叶氏、三闾氏、棠奚氏等18氏。
宋国邑:留氏、合氏、华氏、坎氏4氏。 
韩国邑:平氏、横氏2氏。
魏国邑:邺氏、信氏2氏。
赵国邑:马氏、蔺氏、鹿氏等6氏。
秦国邑:衙氏、华阳氏、泾阳氏等四氏、其它诸国邑:谯氏、郦氏、鲜氏、渔阳氏、堂邑氏、母氏、母邱氏等16氏。
以邑为氏者多达138个氏。
以乡为氏者,有裴氏、陆氏、耨氏、庞氏、阎氏、郝氏、尸氏、肥氏、资氏、颊氏、胡母氏、大陆氏等12氏。
以亭为氏者,有麋氏、采氏、俞氏、欧阳等4氏。
以居地为者,诸如:有的以地名为氏,有的以山名为氏,有的以水名为氏,有的以丘名为氏,有的以方位为氏。例如住在东门的以东门为氏,住在西门的以西门为氏,住在南郭的以南郭为氏,住在东郭的以东郭为氏,住在桥边的以桥为氏,于是乎,像城氏、池氏、关氏、南宫氏、西闾氏、北丘氏、百里氏、九方氏、阪上氏等氏,就应运产生了。

据郑谯《通志.氏族略》记载,以地为氏命名的不唯上列,还有蒙、少室、嵇、邱、东、关、济、巷、艾、申、屠、东方、北海、洛下、瓜田、空同等150多个氏。

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,中国的氏(姓)主要来源于以地命氏(姓)。这是为何原因?我们应当解开这个千古之谜。

“土”,土地也,江山社稷也,江域也。人类有了土地,就可以采集、狩猎和耕种,就获得了生存的必须条件与环境,没有土地,什么就没有了。作为统治阶级,没有江山社稷,就失去了一切。所以人类把土看成是最为重要。中华文化在周代五行说早已倡行。木生火,火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土。万物源于土,归于土。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源,没有土地了,还谈何生存?姓氏的命名不论多少类,除了以地命名这个最根本的命名而外,至于其它类的命名不是土地上的“生物近族”,或者说便是“土地近族的亲族”。虽然说周代的“氏”是用来“别贵贱”,但其本质依然是太昊伏羲氏“正姓氏”中“氏”实质的延续和发展。

我们现在的名字是姓加名即是了。但在古人,名是名,字是字,生有名,长有字,死有谥,还有别号、地望名、排行名、官宦名等十分复杂,名与字各有各的用途。依周代宗法规定,凡是诸侯之子称公子,公子之子称公孙,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,不得不上系诸侯,须别立一代新氏,所以便以其王父的字为氏,这就是以字命名为氏。《通志.氏族》中,把字命名为氏,按国别的出处,分为11类,达175个氏:
1、周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林氏、方氏、槐氏、吉氏等10氏。
2、鲁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施氏、骞氏、公子氏、公输氏、公冶氏、公羊氏、子我等40氏
3、晋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张氏、胥氏、叔向等10氏。
4、卫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孙氏、弥氏、石氏、子玉氏、公叔氏等15氏。
5、郑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游氏、驷氏、印氏、子孔氏、伯有氏、子罕氏子、游氏等17氏。
6、宋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孔氏、牛氏、乐氏、边氏、鱼氏、皇甫氏等13氏。
7、齐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庆氏、贺氏、尚氏、子泉氏等11氏。
8、邾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颜氏
9、陈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袁氏、占氏、子宋、子夏等16氏。
10、楚人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成氏、包氏、潘氏、叔赘氏、伯比氏等18氏
11、其他诸国以字命名的氏,有下列:董氏、明氏、子华等6氏。

以名命名为氏可谓各式各样,有的以祖父的字命名为氏,有的以祖父的名命名为氏等。郑谯在《通志.氏族略》中把以名命名为氏的情况分为古天子名、帝王名、古人名、周人名、鲁人名等14类,共311氏。诸如:
1、以中国历史传说时代帝王之名命名为氏,有下列:轩辕氏、青阳氏、高阳氏、昊氏、盘氏、娲氏、宓氏等21氏。
2、周代以前帝王之名命名为氏,有下列:尧氏、禹氏、启氏、汤甲氏等7氏。
3、以中国历史传说时代的人物名命名为氏,有下列:力牧氏、三苗氏、仓颉氏、放熏氏、浑沌、羲氏、龙氏、陆终氏、童氏等78氏。
4、以夏朝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羿氏、悦氏、奚氏3氏。
5、以周朝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服氏、鞠氏、稷氏、皮氏、晁氏等15氏。
6、以鲁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展氏、弓氏、述氏、如意氏等8氏。
7、以晋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丽氏、招氏、居氏、万氏、费氏、忌氏、夷吾氏等19氏。
8、以郑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段氏、司氏、丰氏、去疾氏等7氏。
9、以吴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寿氏、要氏、庆忌氏、强梁氏等9氏。
10、以齐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高氏、柴氏、刁氏、法氏、骆氏、光氏、将具氏等13氏。
11、以楚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熊氏、班氏、员氏、冉氏、射氏、楚季氏、鲜虞氏等32氏。
12、以宋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微氏、仇氏、求氏、获氏、泥氏、督氏目夷氏等15氏。
13、以其它诸国人物命名为氏,有下列:余氏、雕氏、偃师氏、孙阳氏等72氏。
14、此外,还有不能辩别出处的以人物命名为氏,有72氏。诸如:柯氏、伍氏、开氏、麻氏、台氏、庆父氏、弘氏、干氏、蹇氏、苟氏、狼氏、方叔氏、钟吾氏、舒坚氏等。

关于以次、族命名为氏,郑谯在《通志。氏族略》中这样说道:“以次为氏有孟、仲、种、叔、季、伯、丁、祖、舅、稚、太伯、第五、南伯、大季等30氏。以族为氏有左、景、索、觉、赏、繁、领、长勺、赵阳、五王、屈南、韩余等39氏。”

关于以谥为氏:周代贵族生有爵位,死而的谥号。谥号遂也成了贵族后裔的氏。这有四种情况:
1、直接谥为氏,以谥为氏的有庄氏、严氏、敬氏、康氏、武氏、文氏、哀氏、宣氏、昭氏等25氏。
2、以邑谥为氏,即以采邑谥为氏。诸如苦成氏、古成氏、库成氏、丁苦氏等5氏。
3、以谥氏为氏,即以谥号与氏为氏,如颜成氏、共叔氏、惠叔氏、尹文氏、士成氏等8氏。
4、以谥爵为氏,即以生前的爵位与死后的谥号为氏,如成功氏、成王氏2氏。

以官命名为氏是周代氏的重要来源之一。《通志.氏族略》中记载:以官为氏的有云氏、史氏、席氏、师氏、帅氏、钱氏、寇氏、宗氏、军氏、库氏、校氏、李氏、酒氏、粟氏、司徒氏、司马氏、司空氏、少正氏、宰父氏、太史氏、祝史氏、监氏、士氏、乐正氏、太祝氏、庚氏、山氏、阿氏、箴氏、凌氏、宰氏、宪氏、谏氏、阁氏、大傅氏、连尹氏、右师氏、三饭氏、亚饭氏、厨人氏、将军氏等129个氏。

《礼记.王制》说:“王者之制禄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”以官爵为氏,有皇、王、公、霸、侯、庶长、不更、公乘、公士等九氏,有爵位后裔可获得氏,因此又有王叔氏、王子氏、王孙氏、公子氏、公孙氏、与士孙氏等6氏。

此外,专技命名为氏,还有巫氏、屠氏、甄氏、陶氏、优氏、卜氏、匠氏、豢龙氏、屠羊氏干将氏等14氏。

我们从上述,了解了中国氏的来源,透过五彩缤纷的各式各样的命氏,也明白了氏的流变、实质与意义。据宋代大历史学家郑谯在《通志?氏族略》中统计,氏之多竟达1745氏。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繁荣昌盛,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各个氏族形成。

 

 
 
搜索表单:
 
 
 

网站顾问:别道林 TEL:15972082388
别姓网网址: http://www.bxwcn.com Copyright © 2006-2009 中华别姓网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