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 别姓动态 别姓探源 别姓分布 别姓名人 别姓文化 别姓作品 网络圣地 捐助基金 通 讯 录 取名技巧 娱乐游戏  
 
用户名:
密 码:
 
 
 
 
别姓探源
关于明代别氏墓碑
怀念别家小学
别家屯村史
别姓起源发祥地再考
沔阳别姓起源之妙祖…
庐山秀峰龙潭摩崖元…
从沔阳别姓洪湖宗谱…
关于沔阳别姓洪湖分…
别姓起源追溯——齐…
 
 您现在的位置:-->[别姓探源]-->查看文章[别姓起源考之3:姓启哪位别子?]
别姓起源考之3:姓启哪位别子?
文章作者:别道林 文章来源:湖北武汉 发布时间:2008/8/28 14:40:19

姓启哪位别子?

  然追根溯源,到底:“姓启”哪位"别子"? 何时“望出长安”? 此仍为别姓同宗人人关心均欲知晓的未解之谜。
  由于起源年代久远,别姓家族展转迁徙,天下同宗居住分散,各地家族自成体系,过去数代无法交流,现有谱牒记述零碎,史书之中无从查找。本人也只能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进行分析考证。

“别子”一词的出处

  《辞海》:别子,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。
  《礼记.大传》:“别子为祖,继别为宗,继祢者为小宗。有百世不迁之宗,有五世则迁之宗。百世不迁者,别子之后也。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,百世不迁者也。宗其继高祖者,五世则迁者也。尊祖故敬宗,敬宗尊祖之义也。”
  编者注:祢,禰mí——奉祀死父的宗庙。迁(遷)qiān——从辵,“辵”表移动。本义:向高处迁移。此段文字为封建宗法重要法则,有必要弄清其含义,故在此作一解释:别子为祖,继别为宗,继祢者为小宗——古代天子、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称别子。天子、诸侯将别子分封一个爵位,让其到另外的地方自立门户,此受封别子在所受封之地即为祖,而继承这位别子的封号人即其嫡长子则为宗。继承宗的嫡长子则为小宗。
  孔颖达疏:“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。诸侯之嫡孙继世为君,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祢先君,故云别子。”
  汉班固《白虎通.宗族》:“别子者,自为其子孙祖,继别也,各自为宗。”
  清刘大槐《方氏支祠碑记》:“古者诸侯之适子嗣为诸侯,其支子之为大夫、士者,不得祖诸侯,而名之曰别子。”
《礼记.丧服小记.第十五》曰:“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,以其祖配之,而立四庙。庶子王,亦如之。别子为祖,继别为宗,继祢者为小宗。有五世而迁之宗,其继高祖者也。是故,祖迁于上,宗易于下。”
  本段中的四个名词解释;
  禘,dì——本义:古代帝王、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。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。
  祢(禰)mí——奉祀死父的宗庙。如:祢庙(父庙。或称考庙);祢祖(父与祖的庙)。
  祖zǔ——从示,且(jǔ)。从“示”与祭祀、宗庙有关。本义:祖庙。
  宗zōng——从宀示。示,神祇,宀,房屋。本义:宗庙,祖庙。上面的宝盖头代表家庙的屋顶,下面的示字是个牌位。意为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。
  “别子为祖,继别为宗,继祢者为小宗”,按照宗法制原则,周王嫡长子有继承权,其他诸子有的受封为诸侯,有的在畿内分得采邑(编者注: 邑(yì)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上为囗(wéi),表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人口。合起来表城邑。“邑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变体为右耳旁。从“邑”的字多和地名、邦郡有关。本义:国。古代称侯国为邑。邑,国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《左传》凡称人曰大国,凡自称曰敞邑。古国邑通称。”),称为“别子”。   
  别子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权机构,分成若干新的别宗,受封的别子实际上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,他们的封地和爵位也由嫡长子继承,成为别宗的宗子,相对周天子而言,他们是“小宗”,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,是“大宗”。
祖宗——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。《礼记.祭法》:“有虞氏禘黄而郊喾(嚳kù,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——编者注),祖颛顼而宗尧。”孔颖达疏:“祖,始也,言为道德之初始,故云祖也。宗,尊也,以有德可尊,故云宗。” ——此即为“祖宗”也。
“别子为祖,继别为宗,继祢者为小宗。” 为“祖宗”一词起源。

“别子”一词的定义

  从上述“别子”一词的出处来看,我们可以对“别子”这样定义:
  “别子”——即由天子或诸侯分封疆土、从而告别祖庙、离别祖宗、另立门户的天子或诸侯的庶子。他们具有小宗和大宗双重身份,相对分封天子与诸侯面言是小宗,当被封建(封建,即分封疆土,建立诸侯,后面将专门解释封建词义——编者注)之后即“别子为祖”,又成为大宗。
  “别子”是宗法制度中的一种等级与身份,不能理解为:凡别子的后代就一定姓“别”,而“别”姓乃某一“别子”其后人之中某一支也。

“别子”产生的历史背景

  《礼记》中的《礼记..大传》和《礼记.丧服小记?第十五》中关于别子的记载,可谓迄今查到的“别子”最早的出处。“别子”既出于《礼记》,那么我们就得考证一下《礼记》。

  《礼记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。其篇章有:曲礼、檀弓、王制、月令、曾子问、文王世子、礼运、礼器、郊特牲、内则、玉藻、明堂位、丧服小记、大传、少仪、学记、乐记、杂记、丧大记、丧服大记、祭法、祭义、祭统、经解、哀公问、仲尼燕居、孔子闲居、坊记、中庸、表记、缁衣、奔丧、问丧、服问、间传、三年问、深衣、投壶、儒行、大学、冠义、昏义、乡饮酒义、射义、燕义、聘义、丧服四制等。
  《礼记》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、礼意,解释仪礼,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,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。实际上,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,门类杂多,涉及到政治、法律、道德、哲学、历史、祭祀、文艺、日常生活、历法、地理等诸多方面,几乎包罗万象,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、哲学和伦理思想,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。

  要了解“别子”产生的历史背景,还得考证《礼记》所记时代的史实,即需到先秦特别是先周与周朝的历史典籍和宗法制度中去追寻“别子”的踪迹。

先周与周王朝

  先周是活动在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。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。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,号称后稷(jì,古代主管农事的官,五谷之神。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,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——编者注),教民耕稼有功,分封于邰。商朝初年,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。
  到古公亶父时,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(今陕西岐山县)定居下来,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,自称为周。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,修行道义,发展生产,驱逐夷狄,力量更为强大,与商发生矛盾。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。
季历的儿子姬昌(即周文王,生于公元前1152年农历已酉年九月十五日,逝于公元前1056年农历乙酉年,享年97岁)继位。昌号称西伯,仁慈爱民,礼贤下士,天下士人都来投奔。
  周的发展,使商纣感到威胁,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。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,此后,在吕尚的辅佐下,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,对殷纣十分驯服,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,和悦百姓,大力发展生产,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,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,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,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,而自称王,即周文王,并将都城迁到丰邑(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)。倡导笃仁、敬老、慈少、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,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。与其子姬发在宝鸡蟠溪钓鱼台聘姜尚为军师,自岐山起兵率军攻伐殷商,是西周王朝的开创者。发明“文王八卦”和“文王六十四卦”,流传于世,《史记》记载“文王拘而演周易”,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《周易》一书,在位50年。
  周文王逝世后,其子姬发继位,称周武王(公元前1097年~公元前1043年,享年54岁,在位5年)。他继续以吕尚为师,周公旦为辅,召公、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,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。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(今陕西长安县境),积极作灭商的准备。
  两年后,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。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,武王兵出潼关,联合各方国诸侯,挥师东向,于次年(编者注:有的史书记载的是公元前1046年,也有一说为前1057年,就武王生卒年考证,公元前1046年比较准确)二月甲子日(初五日)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,这就是史上著名的《牧野之战》,史称“武王灭商”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——周朝。《诗经》对《牧野之战》描述:“牧野洋洋,檀车煌煌,马四彭彭,惟师尚父,时维鹰扬。凉彼武王,肆伐大商,会期清明” 。

“封建”的缘起

  周朝初期,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,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。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,不过也有异姓功臣。利用册封,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,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。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,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,叫他们作诸侯的卿大夫。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;应该定期进行朝贡,还应该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,接受周天子的调遣。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,是周朝社会的基本结构。
  秦朝以后开始实行郡县制,封建制逐步为郡县制所取代。

“封建”词义解释

  “封建”——其古代本义为“封土建国”,或曰“封疆土,建诸侯”,即天子将自己开拓的疆土除去自己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土地,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和有功的臣民,按天子、诸侯、大夫、士、庶民的等级授予他们世袭爵位,让他们在分封的疆土上建立诸侯国,以屏天子。这种制度被称为“封建制度”,属于政治制度范畴。
  现代意义的“封建”一词多半为贬义,是保守与落后的代名词,如:封建思想、封建迷信等,与封建一词的本义已大相径庭。

西周两次大的封建

第一次封建

 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,原因有三: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,同时加以监视;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,藉此扩展势力;还有就是笼络人心,以巩固周朝的统治。
  封建实际上是分封诸侯,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。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,主要有以下数项:
  周武王灭商后,自动退出殷都,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,继续管理商的遗民;
  周武王在殷的附近,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、蔡叔和霍叔,目的是监视武庚,称为“三监”;
  周武王定都于镐京后,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,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。
 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国的基础。武王灭商以后,封:
  神农之后于焦,黄帝之后于祝,帝尧之后于蓟,帝舜之后于陈,大禹之后于杞。此外,还封纣子武庚禄父。
  周灭商时,总计不过十万人,要统治那么大的土地,必须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。而尤其比较偏远的国家,可能没有什么人愿意去。
  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记载: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,封师尚父于齐营丘。东就国,道宿行迟。逆旅之人曰:“吾闻时难得而易失。客寝甚安,殆非就国者也。”太公闻之,夜衣而行,犁明至国。莱侯来伐,与之争营丘。营丘边莱。莱人,夷也,会纣之乱而周初定,未能集远方,是以与太公争国。
  这里说的是姜尚(即姜太公,姜子牙——编者注)被分封到齐国去的时候,因心里不乐意,就一路拖拖拉拉的,结果差一点土地就让莱夷抢了去。
  第一次大规模的封建应该在公元前约1046年—前1043年间。

第二次封建

  西周建立两年,周武王病逝。其子周成王年幼继位,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代理政事,这种做法称为“摄政”。三监不满,便散布谣言,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(唐.白居易“周公恐惧流言日”即指此事——编者注),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,史称“三监之乱”。
 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,用了三年的时间,才把乱事平定下来。后来他在洛邑(今河南洛阳)营建东都,把参加武庚叛乱的“殷顽民”迁到那里,又派驻重兵加以监管,将洛邑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。此外,周公又制定礼乐,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。
  周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,实行第二次封建。目的有三:
  分化殷地遗民,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;
  巩固周朝的统治,作为王室的屏藩;
  扩大统治范围,加强对地方的控制。

 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:
 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、卫二国,以方便统治;
  大封亲属和功臣,作为王室的屏藩;
 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,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,藉此扩大统治范围,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,以防其再生叛乱。
  第二次大规模的封建应该在公元前约1039年以后。

  两次大的封建,经历了武王在位5年,成王在位30年,康王在位25年,共计近60年。如果说我们别姓的别子始祖在这两次封建中产生的话,那这个时间段应该在公元前约1046年—前986年间。

 
 
搜索表单:
 
 
 

网站顾问:别道林 TEL:15972082388
别姓网网址: http://www.bxwcn.com Copyright © 2006-2009 中华别姓网 版权所有